作者:Sophie Lewis、Imogen Learmonth译者:那个人
校对:盖井
Sophie Lewis系女权主义理论家,地理学家。著有《现在完全代孕:反对家庭的女权主义》(Full Surrogacy Now: Feminism Against Family)一书;Imogen Learmonth则是thred.的主编,主要着眼于社会和气候正义、妇女问题和人权话题。文章在2019年2月7日首发于纽约时报,中文版由译者在2020年2月22日首发于知乎木棉浪潮专栏,现予以重新校对。原文标题为How British Feminism Became Anti-Trans,有更改。1.
什么是TERF?
上周,两名英国女性冲进华盛顿的国会山,想要出其不意地抨击全国人权运动(HRC)新闻发言人萨拉·麦克布莱德(Sarah McBride)。麦克布莱德女士是一位跨性别女性,她当时正参加一场家长撑跨性别平等全国委员会(the Parents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National Council)和国会议员之间的会晤,而这两个英国人——凯莉-杰伊·基恩-米舒尔〔Kellie-Jay Keen-Minshull,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坡希·帕克(Posie Parker)〕和茱莉亚·隆(Julia Long)刚好在这时闯入。她们对麦克布莱德女士进行责骂并用错误的性别代词称呼她,对她所谓的“仇恨女同性恋的行为”大加鞭笞,并指责她支持“男性在女子监狱中接触妇女的权利”。
帕克女士在Facebook上直播了她骚扰麦克布莱德女士的录像,她辩称,她来到华盛顿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她大概是指允许别人成为跨性别的观念——“已经从美国污染到英国,因此,为了遏止这种会抹去女性的思想泛滥,我们不得不来到产生这种思想的源头。”为什么这种仇视跨性别的声音竟也能被视作“女权主义”?如果你也对此大惑不解的话,吾道不孤也。在我的寄养家庭,也就是美国,目前那里最排斥跨性别权利的人当属右翼福音派教徒1,他们显然不会对女权主义有任何好感。但在我过去一直住的英国,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校对注1]他们代表了清教徒传统,强烈反对同性婚姻、堕胎。
在英国,反对跨性别的主要声音,恰恰来自那些表面上自称“女权主义者”的人那里,议会里的反跨性别游说属于是主流活动。譬如,帕克女士告诉《今日女权》播客(Feminist Current),她是在花了大量时间浏览一个叫妈咪网 的网站(Mumsnet)后才改变了她对跨性别女性的看法的。这是一个父母交流有关育儿技巧的网站,比如如何训练小孩使用厕所,以及如何让他们的孩子吃蔬菜。如果这样一个网站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那我们就得参考一下英国作家伊迪·米勒(Edie Miller)的话了,她写道:“妈咪网之于英国的变性恐惧症,就好比4Chan之于美国的法西斯主义2。”[校对注2]4chan是外国的综合型讨论区,它是一个完全匿名的网站,用户完全没有门槛,不用也无法注册登录,几乎没有言论限制。每24小时自我刷新,没有任何的历史记录,很少有官方的管理,所以什么牛鬼蛇神都有。而妈咪网则以类似的方式从一个母亲讨论婴儿配方奶粉的论坛发展成为一个信息茧房,经常涌现出支持针对少数民族的有害言论,它指出,女童军(The Girl Guides,1910年在英国成立的国际组织)里面也有跨性别少年,并且现有的逐案采取措施的制度,使某些(男性)囚犯在被监禁期间转变性别,并被换到女子监狱成为可能,这表明“假跨性别者”对妇女的性侵犯事件可能会经常发生。
像帕克女士和隆博士这样的反跨女性主义者被称为TERF3。在英国,TERF的力量十分强大。如果说在美国,主流媒体已经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听取"正反两方"关于跨性别权利问题的意见的话,那么在英国,TERFs则完全围绕她们自己所关切的议题,把跨性别权利问题成功地扭曲成这些平等是如何致力于"抹去女性"的。英国许多新闻和政治界的知名人士都是TERF;英国的电视台曾无休止地开一些十分粗鲁的关于跨性别的玩笑,并把这种行为视作有勇气的体现;英国的报纸似乎也不厌其烦地在那夸夸其谈,昭显自己对“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恶意。
[校对注3]它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组词的首字母缩写,它的全称是Trans 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字面意思就是拒斥跨性别的极端女权主义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TERF一词已成为所有反跨女性主义者的流行语,无论她们极端与否。该词的发明人是Viv Smythe,一位顺性别女性,但她坚称这种说法早已有之,非她首创。 《卫报》(The Guardian)作家、政治活动家朱莉娅·宾德尔(Julia Bindel)是TERF夸夸其谈的一个完美例子。尽管她通过“女性正义倡议”(Justice for Women initiative)进行了所有进步的工作,但她认为有必要在2004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将一名变性女性称为“穿着裙子的男人”。“想象一个只有变性人居住的世界,”她写道,“就像《油脂》(1978)里的场景。”
TERFs的意识形态可以包括从公开否认跨性别妇女就是妇女,到隐秘的轻微侵犯(神圣暴力),比如建议某些像强奸危机中心这种,只针对女性的空间排斥跨性别妇女。当然,更柔和的 Terfism 形式源于与强硬派观点一致,他们有着相同的偏见:跨性别女性不是 "真正的" 女性。英美的中-左翼(center-left)对这一议题的分歧在去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18年,《卫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性别认同法案》的前瞻性社论,称新法案将允许英国民众自行定义自己的社会性别4。这篇社论的标题是“权利碰撞的地方”(Where Rights Collide ),社论指出“女性对与可能仍是‘男性身体’的人共用宿舍或更衣室的担忧,必须被认真对待”。《卫报》驻美国的几位记者发文公开否认了这篇社论,认为社论的观点是为了“迎合那些恐跨议员的立场,那些明目张胆地推动恐跨厕所议案(transphobic bathroom bills)立法的反跨议员”。[校对注4]这里主要是强调sexual和gender的区别,简单地说,前者着重于生理层面,后者着重于心理层面。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关于TERF讨论的巨大波澜的则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是的,她也是英国女权主义者,她是这样说的:“会来月经的人”,我敢肯定,过去肯定有一种词专门指代这种人,谁知道的麻烦告诉一下我,吕盐?拟仍?李人?
事实上,罗琳早在19年就已经暴露自己是TERF了。当时一位名叫玛雅·福斯塔特(Maya Forstater)的女士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反对变性的推文,公开宣称自己支持“男人不能变成女人”等“文明”观点之后,被公司给炒了。一时引起了众多网友讨论,#IStandWithMaya(我支持玛雅)一度成为了推特的热门话题,罗琳也加入了战局中:你喜欢怎么穿就怎么穿,我管不着。
你爱怎么称呼自己就怎么称呼自己,我管不着。
你想跟任何愿意要你的成年人上床就上,我也管不着。
但行好事,岁月静好。
但就因为女性说性是真实存在的就强迫她们离开工作岗位这是否有点离谱? #我支持玛雅 #我没在开玩笑
2.
TERF的起源
英国反跨女权主义的兴起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地方:这种现象事实上恰恰发轫于美国。它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的残余,是美国7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运动(RadFem)中一个十分偏执的派系的流风馀绪,历史学家艾丽丝·埃克尔斯(Alice Echols)称其为“文化女权主义”,以表明它有别与其他战线妇女解放运动,这种女权主义理论和它力图歌颂的,受难的女性气质有着十分病态的联系5。[校对注5]差不多就是“女德”、“娘道”之类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这种运动飘洋过海来到英国,文化女权主义与反核抗议团体中的拉拉分离主义者产生交汇,她们认为自己是抵抗父权科学运动中“女权主义抵抗”的一部分,主张反对核武器、试管婴儿和MtF变性手术。然而在美国,反跨女权已逐渐消亡,她们只能在垂死挣扎的痛苦中,哀悼容身之处的消逝,就像2015年停办的密歇根Womyn音乐节 6。因此,要解释反跨女权在今天英国所采用的刁钻毒辣的宣传方式,以及它在英国建制派中葆有的影响力,就需要采取一种有别于美国的分析方式,并考虑到其他不同因素。[校对注6]这是个美国的反跨女权主义者生造的词,其实就是女人的意思,她们以此自称。这么写是为了避免Woman里面有个man——真是有够无意识。
帕克女士和隆女士所不自知的是,她们可能受到90年代和21世纪初英国“怀疑主义”运动遗留下来的影响,这种运动旨在抵制后现代主义在英国大学内的广泛传播,以及反对包括顺势疗法在内的所谓的“垃圾科学”。因此,反跨女权常常情不自禁地宣扬自己“人狠话不多(no-nonsense)”的个性,这点我们从帕克女士去年秋天花钱投放的广告标语就可见一斑了,该标语把女性粗糙地定义为“成年母人(adult human female)”。这种理论姿态当然会将酷儿理论以及激进主义视作个人主义、自恋的代名词,从而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是非英国式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像帕克女士这样对所谓的“生物学现实”的痴迷恰恰是英国女权主义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长期互动的结果。英帝国的政策将异性恋和二元性别规范设定为强制的,并且将“他者”的种族建构成不仅在根本上不同,而且其性意识也极具威胁性(sexual menace)7;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把任何形式的“他者”性意识上的威胁以及“生物学现实”视为本质性的或一成不变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爱尔兰女权主义者都反对英国的反跨女权,她们对英国殖民主义的(痛苦)记忆显然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校对注7]经典齐泽克了,“为什么种族主义总是一种幻想?”这里涉及到一个大他者之谜,大他者想要什么?——Che Vuoi?——我们不知道大他者要什么,只能自己瞎猜,只要有一种说法能自圆其说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嘿!他者偷走了我的享乐!纳粹给告诉德国人:犹太人,这些异族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奇怪享乐,我们之所以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偷走了我们的享乐!只消将他们赶尽杀绝,我们的享乐便会回来了。在性意识上,简中网络有一个更绝更贴切的例子,男性网民们如此痛恨黑人并非只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么简单,更多地则是觉得他们的生殖器如此之大,必定有着超乎寻常的享乐。关于这一点,随便找一个国内黑人新闻的评论区便可找到佐证。
但也许过去30年英国社会运动的相对匮乏是反跨女权兴起的最大因素。帕克女士认为,正是美国向英国输出了“政治正确”和“社会性别认同”等观念。有一说一,她说得没错。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围绕全球化的影响和警察暴力问题在90年代、00年代和10年代爆发的群众运动,催生了边缘群体间早就应该进行的,探讨了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的对话。然而,在英国,这种对话的空间就有限得多。因此,中上阶级白人女权主义者并没有受到黑人和土著女权主义者的批判8,她们的观点在英国得以长期保持可信度和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而对于远在美国Womyn而言,这也只能是做梦想想了。[校对注8]美洲的土著是印第安人,英国的土著可不就是白人吗?
奇怪的是,帕克女士和隆女士的此次跨大西洋之行却导致了反跨女权阵营的分裂。在过去的几天里,英国大部分反跨女权组织在社交媒体上争相否认了她们与这两人在华盛顿的愚蠢行为的关系,称这种行为为“伏击”以及将她们定性为“惹麻烦的人”9。但帕克女士和隆女士是否已经没戏唱了还有待观察,因为迄今为止这个运动似乎还没有触底。[校对注9]似曾相识?弦子那些人不也和“女权”割席么,没有恶意,只是一码归一码,持有下图想法的人恐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在少数:
然而,最吊诡的是帕克女士觉得她(在美国)仍然还有朋友:在她此次的华府之行中,这位自称替各地女同性恋者发声的女性主义者,却坚持要顺路去拜会右翼的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10。
[校对注10]传统基金会是美国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代表美国西南部财团极端保守势力的利益,曾积极支持并影响过里根政府,该会有十一名成员在里根政府中任职。基金会成立于1973年,由约瑟夫·库尔斯和保罗·韦里奇创建,总部设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TERF为什么不行?
跨性别女性大多是男性,他们倾向于进入女性空间,而不是可能经历艰难过渡和自我实现过程的合法女性。
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先例或依据。许多学术研究都证实,跨包容性政策不会危及顺性别人群。
葡萄牙、爱尔兰、挪威、哥伦比亚、马耳他、比利时、丹麦和阿根廷都通过了自我认同立法,预想中的袭击事件也没有激增。性别认同以任何方式激励人们犯罪的想法是可笑的:在一张纸上写上"我是女人"不会在法庭上得到任何宽大处理。可悲的事实是,在妈咪网 等女性专属论坛上(晋江不也出小粉红么?),人们往往很容易对这种不存在的威胁惊慌失措。在这些平台上,妇女团体聚集在一起讨论她们的生活和经历,她们将有共同的性侵犯故事。恐跨者利用女性创伤, 以煽动对跨性别女性的仇恨, 这是文化大环境使然。跨性女性非常熟悉女性特有的经历,正是这些经历让安全的空间变得如此重要。 虽然美国每六名妇女中就有一人报告曾遭受过严重的性侵犯,但跨性别女性的统计数据上升到每两名妇女中就有一人。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跨性别者,尤其是有色人种女性,在公共场所遭受虐待的比例高得不成样子。这使得她们非常需要女性专用的空间,而且,作为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担忧的女性,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接待我们的姊妹。与《哈利·波特》系列相关的人也公开反对罗琳的立场,包括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当然,他扮演了那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和梁佩诗(饰演秋·张)。拉德克利夫说,“跨性别女性也是女性。任何相反的言论都会抹杀跨性别者的身份和尊严,也和专业医疗保健协会的主张背道而驰。”这十分有代表性地反映了00年代孩子们看着一个曾经崇拜过的人名誉扫地时的失望与愤怒。“她还没有道歉。”拉德克利夫说:"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支持跨性别者和酷儿们,而不是否定他们的身份认同。“毫不奇怪, 千禧一代的《哈利波特》演员们的立场足以确保该系列的风评不会受到罗琳所作所为的损害。TERF意识形态在80年代支持第三波女权主义长大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她们觉得“男女平等”好,却不把跨性别人群当人看。幸运的是,Z世代得出了非常明显的结论:跨性别权利就是人权,短期内跨性别妇女不会被排除在我们对女性身份的定义之外。
这里是长翰洲Guyzisland
我是盖井
本号的主要论点有且不限于
时事热点
哲学、训诂学、精神分析、历史
文艺批评
民俗文化研究、都市传说
——————————————————